
2008 年,中本聪发表《比特币: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》白皮书,标志着比特币概念的诞生。不过需注意的是,比特币实际挖矿始于 2009 年 1 月 3 日创世区块诞生后,2008 年尚处于技术构想与代码开发阶段。但这一时期的技术铺垫,为 2009 年用普通电脑挖矿奠定了基础,其挖矿方式与后来的专业化挖矿截然不同,充满了 “极客实验” 的原始色彩。
2008-2009 年的比特币挖矿,完全依赖普通家用电脑的 CPU,无需专用设备。当时主流电脑的 CPU 如英特尔酷睿 2 双核、AMD Athlon 64 X2,算力虽仅为每秒数百万次哈希(MH/s),但由于全网参与人数不足百人,算力竞争极小。例如,中本聪最初使用自己的台式机挖矿,单台电脑即可占据全网相当比例的算力,轻松获得区块奖励。这一时期没有 “矿机” 概念,任何能运行操作系统的电脑,只要安装挖矿程序,就能参与挖矿。
挖矿的核心工具是早期比特币客户端与挖矿程序。2009 年 1 月,中本聪发布比特币 0.1 版客户端,内置简单的挖矿功能。用户只需在 Windows 或 Linux 系统中下载客户端,安装后运行 “bitcoind” 命令启动节点,客户端便会自动利用 CPU 算力参与挖矿。当时没有图形化界面,所有操作需通过命令行完成,例如输入 “bitcoind generate 1” 即可尝试生成一个区块。由于代码开源,极客们还可自行修改客户端参数,优化挖矿效率。
挖矿流程极为简单,几乎无需配置。用户完成客户端安装后,只需保持电脑联网并运行客户端,即可自动接入比特币网络,参与交易验证与区块生成。一旦成功挖出区块,50 枚比特币奖励会直接存入客户端内置的钱包地址。由于当时比特币无实际价值,挖矿更像是技术爱好者的 “游戏”,有人甚至用闲置的旧电脑挂机挖矿,完全无需考虑电力成本或散热问题。
这一时期的挖矿没有矿池,均为个人单独挖矿。由于全网算力仅为每秒几吉哈希(GH/s),单台电脑平均几小时就能挖出一个区块,获得 50 枚比特币奖励。例如,早期矿工 “Hal Finney” 用自己的电脑挖矿,短短数月便积累了数千枚比特币。当时既没有算力统计平台,也没有收益计算工具,矿工只能通过客户端日志查看是否获得奖励,挖矿过程充满了随机性与探索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08-2009 年的比特币挖矿本质上是 “去中心化实验” 的一部分。由于没有市场交易,挖出的比特币无法变现,仅能在少数极客之间转账交流。直到 2010 年 5 月 “披萨交易” 出现,比特币才首次具备价值尺度,而此时挖矿仍未脱离 CPU 时代。2010 年底 GPU 挖矿兴起后,CPU 挖矿逐渐被淘汰,2008-2009 年那种 “用普通电脑就能轻松挖矿” 的时代彻底结束。
回顾 2008 年前后的比特币挖矿,其核心是 “CPU 驱动 + 极简操作”,完全依赖普通电脑与开源客户端,无需专业知识或资金投入。这一原始的挖矿方式,见证了比特币从概念走向实践的起点,也成为加密货币发展史上 “全民挖矿” 的绝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