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特币是谁发明的创始人?中本聪的匿名传奇与诈骗陷阱警示

“比特币是谁发明的创始人?” 的追问,指向加密货币领域最著名的谜团 —— 答案公认是化名 “中本聪” 的神秘创作者,但 TA 的真实身份至今成谜。检索历史文献、社区记录与监管通报发现,中本聪在 2008 年金融危机背景下提出比特币构想,发布奠定技术基础的白皮书后便悄然隐退,而这一 “匿名创始人” 标签,已被不法分子包装成虚拟货币诈骗的噱头,与 “欧比特平台” 冒用名称炒作的逻辑如出一辙,暗藏多重风险。

首先需明确核心事实:比特币创始人以 “中本聪” 之名存在,真实身份成谜但贡献确凿。2008 年 10 月 31 日,“中本聪” 在密码学邮件列表发布《比特币: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》白皮书,首次提出区块链、工作量证明等核心技术,解决了去中心化电子货币的 “双重支付” 难题。2009 年 1 月 3 日,TA 发布比特币代码并挖出首个 “创世区块”,在代码中嵌入《泰晤士报》新闻标题,隐晦传递对传统金融体系的质疑。此后两年,中本聪通过论坛与邮件指导开发者完善系统,却在 2010 年底突然宣布 “转向其他事情”,彻底消失于网络,留下价值超 600 亿美元的 110 万枚比特币从未动用。

关于中本聪的真实身份,数十年猜测从未停歇却无定论。TA 自称 “36 岁日本人”,但白皮书的英式英语风格、对欧洲经济的了解,让身份指向更趋多元:早期开发者哈尔・芬尼、“比特黄金” 提出者尼克・萨博等均被猜测,甚至有观点认为是团队化名。澳大利亚人克雷格・赖特曾自曝身份,最终因伪造证据被法院驳回。这种匿名性既是技术理念的体现 —— 避免创始人个人影响去中心化系统,也规避了潜在法律风险,成为密码学文化中 “去权威” 精神的象征。

不法分子正利用 “中本聪身份谜团” 设计三重诈骗陷阱,复刻虚假关联套路。一是 “伪创始人站台”,伪造 “中本聪现身背书新币” 消息,搭配 AI 合成视频与 “解密身份” 噱头,诱导用户兑换 USDT 参与 “原始股认购”,与 “欧比特平台” 冒用上市公司名义诈骗的逻辑一致;二是 “身份解密套利”,宣称 “掌握中本聪真实身份,可提前布局其关联项目”,收取 “信息费” 后失联,2024 年此类诈骗涉案金额超 20 亿元;三是 “创世资产骗局”,虚构 “中本聪遗留资产激活”,要求用户转账 “解锁费”,实则套用 “欧比特平台” 的资金收割模式。

轻信 “中本聪相关噱头” 参与交易,将面临三重不可挽回的风险。一是资金清零风险,虚假项目资金多通过境外钱包转移,参考虚拟货币诈骗案例,2025 年追讨成功率不足 7%;二是法律追责风险,参与比特币交易本身属非法活动,协助传播 “中本聪骗局” 可能触犯帮信罪;三是信息泄露风险,点击 “解密中本聪身份” 链接会被窃取隐私,为二次诈骗铺路。

必须戳破的认知误区是:“创始人传奇” 不等于 “货币合法”。即便中本聪的技术构想具有创新性,我国十部门早已明确比特币属非法虚拟货币,相关交易不受法律保护。更需警惕的是,与 “欧比特” 真假主体混淆类似,任何借 “中本聪” 名义的投资宣传,本质都是利用公众好奇的诈骗工具。

对用户而言,弄清 “比特币创始人” 后更需牢记 “辨本质、远炒作”。中本聪的匿名性本是为去中心理念,却被异化为诈骗噱头。牢记 “欧比特平台” 4.6 亿元诈骗案教训,像拒绝 USDT 兑换、虚假行情图一样远离比特币相关活动,选择持牌金融机构服务,才是资产安全的根本 —— 在 “创始人谜团” 的诱惑面前,任何 “猎奇跟风” 的侥幸,都可能沦为诈骗分子的猎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