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Shib 会成为主流币吗”“生态升级能让 Shib 跻身前列吗” 的讨论在社交平台发酵,看似是对加密货币发展趋势的探讨,实则已陷入非法虚拟货币的炒作迷局。我国《十部门通知》明确虚拟货币无实际价值,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,而主流币的认定需满足市值权重、流动性、生态应用三大核心指标。Shib 作为典型的 Meme 币,其投机属性与结构性缺陷决定了难以成为主流币,相关讨论本质是不法分子炒作割韭菜的话术,参与交易不仅面临资金清零,更将承担法律责任,这是必须厘清的核心结论。
一、“成为主流币” 的本质:违背标准的虚假幻想
Shib 距离主流币标准相去甚远,其幻想性体现在两点:
- 核心指标全面不达标
主流币需占据市场总市值的关键份额,且日交易量持续突破 10 亿美元,比特币单市值就占全球加密货币总市值的 63% 以上。而截至 2025 年 10 月,Shib 市值仅 76.5 亿美元,不足比特币的 0.4%,日均交易量远未达到主流币门槛。更关键的是,主流币需覆盖支付、DeFi 等多元场景,Shib 虽推出 Shibarium 链尝试生态扩展,但 2025 年 9 月遭黑客攻击损失 300 万美元,暴露基础设施严重漏洞,与以太坊、币安币的成熟生态差距悬殊。
- 通缩模型难掩价值空洞
Shib 虽通过代币销毁机制减少流通量,2025 年曾实现 24 小时销毁率飙升 1500%,但 1000 万亿枚的巨量发行基数使其价值锚定缺失。要达到 0.000019 美元的适度价格目标,需 5892.4 亿美元市值,这在 4 万亿美元的加密货币市场中纯属空想。反观比特币、以太坊,分别依托去中心化储值属性与智能合约生态形成价值支撑,Shib 的通缩操作仅能制造短期炒作噱头,无法改变其 “空气币” 本质。
二、借 “主流币预期” 炒作的核心套路
“Shib 会成为主流币” 的话题已形成成熟诈骗闭环,核心套路有两类:
- 生态升级制造价值假象
不法分子炒作 Shibarium 链的 “边玩边赚” 机制、与 Visa 合作发行借记卡等消息,伪造 “生态落地即主流” 的逻辑,在短视频平台传播 “Shib 将跻身市值前五” 的虚假预测。2025 年某案例中,骗子利用 “Shib 支付覆盖 42 国” 的噱头,诱导超 3000 人下载非法交易 APP,涉案金额达 1.9 亿元,与 OURBIT 平台伪造资质的骗局如出一辙。
- 社群洗脑煽动长期持仓
骗子以 “Shib 主流化筹备群” 为名拉人入群,群内 “托” 不断晒出 “早期持币等待主流化暴富” 的虚假截图,编造 “机构暗中吸筹布局主流币” 的谎言。实则庄家正通过 Shibarium 链的虚假交易数据掩盖出货行为,待散户跟风持仓后便砸盘收割,此类骗局中用户平均亏损达 15 万元。
三、迷信 “主流化预期” 的三重致命风险
将 Shib 视为潜在主流币参与投资,本质是踏入层层陷阱:
- 资金风险:泡沫破裂与控盘收割双重打击
Shib 价格完全依赖投机情绪,2025 年因市场看跌情绪高达 89%,价格长期徘徊在 0.0000130 美元,且随时可能因庄家弃盘暴跌。更致命的是,其生态升级吸引的资金正不断流向具有实际效用的新项目,2025 年已有大量持有者转投游戏奖励类代币,资金流失加剧归零风险。
- 法律风险:交易即触碰监管红线
我国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属非法,即便宣称 “主流化” 也无法改变违法属性。深圳某用户因听信 “Shib 将成主流币” 话术,投入 60 万元交易,平台被查封后资金无法追回,起诉后法院以 “参与非法金融活动” 为由驳回诉求。
- 刑事风险:沦为犯罪工具的高概率危机
Shib 的匿名性使其成为跨境洗钱工具,2025 年厦门警方侦破的案件中,嫌疑人利用 Shib 在不同司法辖区的监管差异转移赃款,4 名参与交易的用户获刑,凸显其法律风险的隐蔽性。
四、核心提醒:无 “主流可能”,远离即避险
识别骗局需明确三点:一是 Shib 缺乏主流币的核心指标与价值支撑,成为主流币纯属谎言;二是生态升级仅是炒作噱头,无法改变其非法投机属性;三是境内无合法交易渠道,任何 “主流化” 宣传均为诈骗。
综上,Shib 会成为主流币吗的答案藏在其投机本质中。对普通公众而言,无需纠结生态升级动态,只需牢记: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均属违法,坚决不相信、不参与,才是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的唯一选择。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