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1 个代币折合人民币多少钱” 的追问,背后藏着虚拟货币市场的两大陷阱:对诈骗代币而言,其 “折合价值” 是诱骗资金的谎言;对境外合规代币而言,“折合兑换” 则触碰法律红线。无论何种情况,“1 个代币折合人民币” 的操作都不存在真实价值基础,反而可能引发财产损失与刑事追责,堪称 “危险的价值幻觉”。
诈骗类代币的 “1 个折合价”,是精心设计的收割诱饵。这类代币如 C1 代币、世梅链等,常宣称 “1 个折合 1 元”“月底升至 3 元”,甚至伪造 “实时汇率走势图” 营造真实感。但本质上,它们既未公开区块链开源代码,也无任何实际应用场景,所谓 “折合价” 仅存在于项目方搭建的虚假 APP 中。更荒诞的是,项目方可随意篡改后台数据 —— 当用户试图按宣称价格兑换时,要么被要求 “充值激活”,要么发现 “代币价值瞬间清零”,与重庆何某案中 “USDT 虚假兑换差价” 的套路如出一辙。2025 年查获的多起案件显示,这类代币最终结局都是平台关停,“1 个折合价” 沦为无法兑现的数字垃圾。
即便是境外流通的代币,“1 个折合人民币” 的兑换也暗藏法律雷区。以 USDT 为例,虽宣称与美元等值,但我国明确禁止其与人民币的兑换交易。厦门齐某等人正是因 “低买高卖 U 币赚差价”,无意间接收了诈骗赃款,最终以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获刑。这类兑换不仅不受法律保护,还可能沦为洗钱工具 —— 用户看似赚取 “1 个代币几分钱的差价”,实则已卷入犯罪链条,面临账户冻结、刑事责任等风险,重庆何某就因涉案 140 亿流水被判非法经营罪。
辨别 “1 个代币折合价” 的真伪,可通过三大核心标准判断。首先看技术基础:真实数字资产需公开开源代码,诈骗代币则多以 “隐私保护” 为由隐瞒技术细节;其次看流通场景:能折合人民币的正规代币需在主流交易所上架,仅在 “内盘” 交易的必是骗局;最后看获取方式:需 “充值 / 拉新” 获取的代币,其 “折合价” 必然是庞氏骗局的幌子。
我国早已明确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“1 个代币折合人民币” 的宣传,要么是诈骗分子的敛财工具,要么是触犯法律的导火索。投资者需彻底摒弃 “靠代币兑换赚钱” 的幻想,牢记 “任何代币兑换均无保障,参与交易必担风险”。若发现虚假兑换宣传,立即通过 110 或金融监管部门举报,才是守护资产安全的正确选择。

















